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学院新闻

【教书育人】定明月:潜心科研攻关,培养“双碳”人才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23 访问量:

定明月,男,回族,19791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四级,现任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化学工程系主任。


定明月教授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坚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他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自觉加强自身师风师德建设,专业素质过硬,积极组织本学科青年教师进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化工热力学》、《新能源化学》和《工业催化原理》等)教学内容的修订和完善,将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发展趋势相对接,通过“能源化学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并入选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组织本专业教师完善本科课程体系,积极申报“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通过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并积极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本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方面积极进取,将爱国、爱校、爱专业及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培养之中,在学生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上塑造优秀学生表率作用为导向,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强力带动群体作用。作为2018级本科生能化班主任,通过对本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成绩始终位于动力与机械学院同年级前列,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该班级从全校800余本科班中脱颖而出,获得2021年度武汉大学十佳先进班集体标兵。

此外,他积极指导本科生的业余科研,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全身心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放实验室的科研资源,每年指导的本科生均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同时已结题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也获得优秀,为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严把研究生选题方向,积极发挥导师在具体研究方案的前瞻性及具体化指导作用,定期以学术讨论会形式与研究生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形式启发研究生深化研究的思路。通过全方位的指导和锻炼,培养的2019级博士研究生徐艳飞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唯一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徐艳飞因突出的科研贡献获得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学金特等奖荣誉。另外,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每年均有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学金等荣誉,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术科研思维。

定明月从事学术科研工作10余年以来,一直勤奋钻研、积极进取,长期从事煤/生物质基合成气催化转化制取洁净液体燃料和高值化学品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工作。针对低品位煤炭、废弃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共性难点问题,在二氧化碳高效抑制与转化、液体燃料产物定向调控、千吨级合成气制取液体燃料集成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系列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发展了费托(F-T)合成活性金属表界面电子&几何结构调变新方法,揭示了CO2副产物抑制机理,研制了一系列高效F-T合成复合催化体系,实现了煤/生物质基合成气一步法高选择性制取α-烯烃、芳烃等洁净液体燃料,设计并建立了千吨级合成气制取液体燃料集成工艺和示范工程。集成工艺相关技术已口转让到欧洲瑞典,并受到瑞典当地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有力提升了我国生物质合成液体燃料工程的科技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定明月近年来在上述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课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20余项,个人经费2000余万元。在ScienceChemACS Catal.Appl. Energy等国际能源和催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期刊进行亮点评述,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大关注。在碳基能源集成工艺,装备制造,工业催化剂开发等方面以第一发明人受理和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贯通。2016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20年获得首届武汉大学追求卓越学术报告会优秀2021年获得武汉大学教职工“杰出青年”等荣誉。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认真履职,热心服务广大师生,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培养方案修订,本科生专业分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全身心投入研究生招生考核,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答辩等工作,圆满完成了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信任。此外,在担任武汉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和动力与机械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期间,他为相关学科发展规划、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积极献言建策,为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