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人才培养

【暑期实践】追根溯源——探寻南水北调的历史足迹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 时间:2018-07-30 访问量:

图文记者:肖康健

2018年7月24日中午,经过休整,“执工匠之心,投身中国制造;携青年同辈,助力工业发展”——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赴湖北暑期实践活动队动身前往湖北省丹江口市博物馆,欲结合昨日所见之雄屹于汉水之上的大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探索此利民利国工程的前世今生。

丹江口市博物馆是地方综合博物馆。站在博物馆前,队员们都为整个博物馆建筑群的古朴风格和汉水滋润千年的恢宏之气一震。进馆一层门口处地砖印有“水”字九宫格,代表此地生于汉水,长于汉水,成于汉水,蕴含着此地人民对汉水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登临二层,南水北调字样引入眼帘。因此地地势独特,水质澄澈,民风淳朴,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下,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既南水北调工程拉开帷幕。据我们的调查了解,丹江口人民从古至今都是靠水吃水,虽不富裕却也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当时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利益和新中国的发展前景,当地人民果断舍小我为大我,配合政府和党的指挥,快速完成了搬迁工程。在此期间,10万民工入住丹江口,为本已生活艰难的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淳朴的老百姓仍竭尽全力,为民工们捐献出了自己能提供的一切。看到这里,队员们不禁驻足感叹,双目微润。

在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下,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建成后几十年过去了,丹江口大坝雄跨汉江,锁住苍龙,累计创造了巨大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不过这并不是丹江口大坝的最终成态,随着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至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加高至176.6米,总库容增至339.1亿立方米。这时,生态问题逐渐浮现于我们的心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保护良好水源的前提,如此浩大的工程会否会影响周边环境,丹江口能否保持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丹江口大坝能否持续发挥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重要作用的关键。除了丹江口大坝在设计、修建时考虑到的因素,当地政府也为此做出了努力。将发展定位由原来的“工业旅游城市”改为“生态旅游城市”。努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保护本地生态,致力于建设和谐水都。“一个工程的建设,需要依靠当地各个领域的配合。同样,利用好这个工程,创造优势,本地也会得到另一方面的发展。积极配合可以互利共赢。”队员们驻足讨论,发表着自己的观点。

从走入博物馆,到探寻完这段历史,实践队员们通过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认识到了工业发展,工程建设的不易。每一个工业成就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无私付出,有着一群执着、坚毅、充满信念的人在指引着方向、投身建造,他们的心中都有一颗工匠之心。作为后来之辈,继承前辈的专注、坚定的品质精神,学习专业知识,树立投身于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洪流的凌云壮志,是我们的未来之路,也是作为大学生的责任。两天的实践也许在时间上太过短暂,但鲜活的历史事迹和宏伟的丹江口大坝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烙下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