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人才培养

【暑期实践】市场变幻逐需求 创新突破求发展 ——专访南京苏电联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爱平学长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 时间:2017-08-09 访问量:

(撰稿:谭钓 摄影:徐彤)2017年8月7日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寻访校友实践队江浙沪小组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拜访了现任南京苏电联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詹爱平校友。詹学长从繁忙的工作时间中挤出时间热情地接待了学弟学妹们,热情地回答了学弟学妹们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经验。

詹爱平校友于1981年—1985年就读于我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在分配的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于1994年开始创业。公司主营项目有火力发电厂相关设备以及光伏发电有关的技术设备。詹爱平校友有感于当时中国火电厂大部分设备的高新技术设备被国外企业掌握并且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情况,立志自主研发相关的技术设备。如今23年过去了,詹爱平校友的企业已经研发出了许多走在行业前列的产品,且有数种机器设备的专利。

因为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近年来不少排放超标的中小型火力发电厂已被关停,这给詹学长这类企业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据学长介绍,其公司目前火力电厂相关产品设备的研发已经顺应当前的形势,研发偏向于环保和能有效降低污染的产品。

队员们与詹爱平校友交流

詹学长表示火电对环境的污染不可能完全消除,研发新能源设备是当务之急,目前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光伏发电有关设备,并且指出了各种清洁能源面临的困境,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在新能源开发方面能有所突破。

当我们像学长请教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问题时,谈及创业之初的遇到的资金短缺、产品滞销等窘境,詹学长提醒学弟学妹们不要急于创业,也不要一味的急于创新研发产品,创新之前首先要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盲目地闭门造车的做法并不可取。詹学长认为除非是所处岗位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挖掘自己的潜能,毕业生不要轻易创业。毕竟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对于市场的调研不够,难以准确掌握市场需求,难以确立公司的方向。

对于大学毕业生如何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的问题,学长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提醒我们,大学期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起团队意识,这对于初创业是至关重要。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锻炼的是处理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后走入社会十分重要。但学长也不否定那些埋头学习的同学,因为大学期间学好基础知识,掌握一门技术是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学长自己没创业之前在企业工作时梦想着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埋头苦干自己喜欢的技术,并且每次都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工作,所以每次都是所有员工中完成任务最快最好的,由此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并在企业立足,而大学正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的时机。在有过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刚踏上岗位的毕业生还要能吃苦,花更多的时间提前完成任务是有益无害的。

对于刚进到企业的毕业生,詹学长提醒我们不要以悲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领导所作嗯决策,要以正面的眼光看领导,前人的经验毕竟更加丰富,积极听取领导的意见对于新人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人生阅历的过程。

当我们问学长母校对学长在踏入社会或者说在毕业以后的生活中的影响时,学长告诉我们当时对他最有帮助的是在他们快毕业的时候,学校召集了一些老学长来为他们指导,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建议,一些杰出校友的奋斗故事也时刻激励着他。詹学长还表示当时在武大读书的时候,老师的务实,对学生的用心使他学到了过硬的基础知识。

学长在队旗上写下对母校的祝福

正如学长所言,校友、前人的一席话可以胜读十年书,今日访詹爱平校友之行确实使小分队学到了不少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对于已经毕业多年的武大校友来说,珞珈山永远是每一个武大人的精神故乡,所以当他们看到一群来自母校的年轻人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校友们在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同时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讲述他们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旅途中积累的人生经验,也希望能为母校的后来人解惑,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

全体队员与校友合影留念

此一行的第一站已经感受到了武汉大学校友会的情怀,最后也感谢詹学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热情招待以及对我们毫无保留的指导,同时也欢迎各位校友常回“珈”看看,为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分享自己的故事,珞珈山永远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