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作者:2013级水质刘桂梅)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友善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他的作品中表述到:如果一切皆善,那么一切皆美。冰心也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我们常说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什么,和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引导人民凝聚共识,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奋斗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作为公民的我们,我想从友善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GDP超日赶美已经成为事实,但是当镜头对准我们的公民,问他们幸不幸福的时候,“聪明”的他们只能通过戏谑的语言回答我们的记者。当“扶不扶”成为讨论热题时,当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时,我们的公民如何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当我们这个社会日益焦灼,日益冷漠的时候,该拿什么来舒缓、温暖他们的心。
友善可以助之一臂之力。
中华民族是一直很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无论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的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赞美与向往。但是当我们行善时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甚至还会被污蔑成“肇事者”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内心都颤抖了。大约就是从那开始,大多数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人为善。在人际交往中,友善首先表现为友好和善、理解包容的态度。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与人相处要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温暖诚挚的情谊,营造温馨良好的氛围。当然,外在表现的热情友好需要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保持一致,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是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在自我奋斗、追求目标、实现理想的同时,也愿意帮助他人,相互关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与物为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生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一体,由此得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解决了道德起源和道德修养的问题。传统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其高于万物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人应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友善待人的文化基础。个人的生存必于社会中求之,离开社会,单独个体便无力量可言,因此,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应当特别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这是友善的社会基础。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来自道德自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友善的精神基础。与环境和谐,对环境友善,不仅造福自己,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是一种荫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前人把树都砍光了,后人如何有一片可供栖息的绿地。
善恶应分明。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来源于家庭与学校推崇的道德准则在社会上有时却被人们忽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是法治。加快法制的建设步伐,希望善的应该可以得到肯定、宣扬,恶的必须否定、惩治。当犯罪的成本高于铤而走险牟取的利益时,人们才会真的三思而后行。
友善的中国,才是和谐的中国。友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凝聚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精华。践行友善之德,圆梦和谐中国。“中国梦”不仅需要复兴民族、强大国家的倾力打造,也需要你我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