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冯之浚 金涌 牛文元 徐锭明 发布时间: 2009-04-21 07:4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面 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消费方式,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研究。本刊今日发表一组文章,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欢迎专家学者就与此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的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 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百万分率)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由此,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模式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在其后的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
目前,我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来自于能源、环境的压力也十分巨大。依照著名的卡亚公式原理,人均“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区域的“碳耗用量”)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中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在世界上受到极大关注,我们必须采取有力行动,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 吨CO 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种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将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思考。
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观念更新推进低碳经济。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过程的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全面推行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在2006-2007年两年间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力,关停了小火电2157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年、小炼钢产能3747万吨/年、小水泥产能8700万吨/年,使得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随之单位GDP废水COD排放下降了3.14%,SO2排放也下降了4.66%,可见这一举措见效很快。同时,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大幅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我国每年产生10亿吨左右的工业废渣,其中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煤矸石、磷渣等都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节约生产建材的能耗。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能源科技,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据悉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应欢迎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到中国来,共同示范,共享成果,争取双赢,为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开创新的道路创造条件。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碳封存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CO2排放也有巨大潜力。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用能量很大,节能问题值得重视。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20.7%。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平方米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0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亿吨标煤,5800-6300亿kwh用电。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
然而,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仅为0.3%-0.5%,这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CO2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发表公开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首先,在审慎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组织专家仔细核算中国的“碳足迹”,建立科学合理的“碳预算”制度,进一步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模式,作为权威性的国内法规应对国际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挑战。其次,应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政府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第三,应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责任,尤其对六大高耗能产业和东部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制定出分阶段实施目标的重大措施,着力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四,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在每个企业、每个部门和每个家庭,可推行简易的碳排放核计每日流程表。从基层入手,既能衡量对于CO2的排放数值,又能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每个国民的心中。
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制约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采取:强化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对于已有企业,按生产技术水平档次、生产规模进行累进税制,以压缩小型落后产能;以市场配额制,促进先进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优先考虑兼并小企业和采用先进技术移植改造小型落后产能;鼓励新节约产品推广,政府积极采购,并实行价值补贴;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依据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初步设计,推行低碳经济,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清洁生产,努力减少碳源增加碳汇,进一步加大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的技术创新力度,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清洁发展机制,提倡绿色消费。在这些综合性措施下,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将可能出现“拐点”,每万元GDP的碳排放下降到1吨以下,人均的碳排放不超过3吨,基本实现低碳经济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
推行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应当积极开展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有关政策的研究,组织专家核算中国的“碳足迹”,研究科学合理的“碳预算”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的“碳交易”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技术交流和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积极关注温室气体、气象变化对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努力创造条件将低碳经济写入“十二五”规划。
作者简介:
冯之浚:国务院参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
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